【地方誌3】用故事建構地方
***
「一個地方,要用自己的故事來定義自已。」這是一個美國廣播人的心得,但我想,對台灣「地方誌」的編輯們也同樣受用吧。
獨立電台記者兼製作人傑伊‧艾利森(Jay Allison),2oo1年在美國麻薩諸塞州建立一個覆蓋鱈魚角(Cape Cod)、瑪莎葡萄園島(Martha’s Vineyard)和南塔基特(Nantucket)的廣播網。
「我希望這個廣播具有海角和島嶼的特性,和其他任何地方都不一樣。」艾利森一開始就定位了品牌的特質;而這也是所有「地方誌」編輯應該反覆自問的問題:「我希望這個刊物具有怎樣的風格?」
廣播和「地方誌」一樣,閱聽者十分獨特、分眾,因此,媒介就要有更強烈的風格特色。「我是什麼」(守住邊界內的定位)與「我不是什麼」(抵抗邊界外的誘惑),是同等重要的。
更重要的是,廣播和「地方誌」一樣,媒介與閱聽者的交流是十分私密的。廣播的主持人不會喋喋不休,他讓聽眾打電話進來分享他的故事、他的心情;讓守在電台另一端的其它聽眾,感受到「同類」的共鳴。
媒介要能放下自我中心,媒介只是媒介;確切地說,媒介只是一個營造特色獨具的社群交流平台而已。
台灣「地方誌」的編輯,也許應該更多地放下自我,不要急於主張、不要急於倡議,想想:我們應該找誰談談?誰是社區的文化人?誰是業餘歷史學家?誰是講故事的高手?
多講故事;故事既發現地方,也建構地方。
發現地方、建構地方,讓地方可以和更大的世界交融,既跨越邊界又能保有獨特的自我;我想,這應該是「地方誌」的使命吧!